星期三, 11 08月 2021 08:20

“全红婵热”席卷全网,昔日跳水女皇话语关切

拿到奥运冠军之后,14岁的全红婵似乎再也躲不开舆论的喧嚣,连日来,围绕小姑娘的各种热议、褒奖、追捧,甚至“蹭流量”,网上网下蔚为壮观。

前奥运冠军、“跳水女皇”高敏却告诉公众:横空出世的全红婵很快要面临,常人没有想到也想象不到的考验。

“全红婵还很小,还没发育,她马上就要长身体,要开始长身高、长体重。在这个阶段,对于女运动员来说特别艰难。她将面临不同的窗口期。”

 

高敏在社交媒体上写道,“如果她在练技术的窗口期去练力量,那她的技术不能发展;如果她在练力量的窗口期去练技术,那她容易受伤,当她的力量和技术不能匹配就会进入恶性循环。在生长发育期和技术力量交替的过程中,对小姑娘就像走钢丝一样。”

 
 

舆论热潮中,“跳水女皇”的忠告,像一盆“冷水”,更是清醒剂。

 

对全红婵,前辈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了真正意义上的爱才之心,这是一种基于专业和共情的“惺惺相惜”;而对公众,尤其是那些激动过头,给少年冠军及其家庭徒增困扰的真假“粉丝”,这不啻为一次重要的提醒:竞技体育有其内在规律,要讲专业和科学。

 

全红婵“横空出世”让人惊喜,接下去“统治二十年”愿望可嘉,但前提是得按规律办。脱离规律,罔顾科学,过度的狂欢只能是添乱。

 

奥运掀起了一股全社会的体育热,这股体育热潮,又被提升到关乎国之荣誉、民族精神的高度。有网友看着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佳绩感慨,今天“奥运即国运”,此话颇能引起共鸣。而刚刚过去的这届特殊的奥运会,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一再重温着那种发自心底的自豪与自信,感受着透过体育精神而彰显的民族精神。

 

但同时,我们除了要鼓励“热烈的自信”,更要努力建立“持续的自信”,而这势必要求透过热烈的表面看到内在的机理,读懂一个个天才般表现、历史性突破背后的规律。

 

天才看似“横空出世”,其实来自强大的专业支撑、科学支撑。读不到这种支撑,其实也就读不透天才、看不懂奇迹。

 
 

比如替全亚洲人创造了百米短跑历史的苏炳添,人人都为奇迹般的表现惊叹,也多为苏炳添那篇“自己研究自己”的论文折服,“封神”“凡尔赛”之类的赞誉不绝于耳。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明白,“凡尔赛”背后其实是日渐精进的科技力量、科学方法在发挥关键作用?是不是每个人都看到了论文中的大量定量分析,以及苏炳添们多次在采访中谈及的“科学训练”“冠军模型”?

 

除了中国田径队,举重、游泳等多个表现出众的运动队,都道出过科学方法对于成绩提升的决定性意义。竞技体育的成功固然有偶然,但建立在尊重规律、善用科学、彰显专业基础上的倾力付出,则是偶然背后的必然。未知的偶然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,那些可以把握的必然,则是竞技体育的实力所在,甚至国力所在。

 

回到那句“奥运即国运”,话不一定准确,但中国参加奥运的历史进程,的确同国家的命运走向息息相关,互为映照。1984年正式重归奥运大家庭以来,中国的“奥运史”,也正对应了一部改革开放史、民族复兴史。短短几十年,国力日趋强盛,体育实力的提升有目共睹,更值得欣喜的则是奖牌背后那套不断完善成熟、日趋先进的运转机制和指导方针,是不断兼收并蓄、从善如流的视野和胸怀。

 

可以说,奥运赛场上的胜利,是拼搏的胜利,也是科学的胜利、专业的胜利。这本身就来自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势,同时,又如一面镜子一样,折射国家、社会、民族前进的方向。

 

竞技体育很大程度上是一门科学,这在今天当有共识。正是因此,我们对全红婵们也好,对苏炳添们也好,理应多一些基于科学和专业的、深层次的尊重与呵护,而不仅仅停留在痛快、狂欢,更不能空比嗓门——好像谁吼得响,谁付出的爱就多一些。

 

对待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许多事,无论是重大机遇,还是严峻考验,往往也都适用这个道理——对专业问题抱以专业态度,对科学问题坚守科学精神,这应当是一项共识,更应当是一个常识。

查看 15430
btt

Professional expert.